建设美丽中国,必须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。
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,我们拥有工业文明的巨大科技和生产能力,对自然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,自然对于人类社会不再神秘不可测,但是,我们要尊重自然。如果说尊重自然是一种伦理道德理念的话,行为准则就是顺应自然。如果不按自然规律行事,当然有悖于对自然的尊重;如果逆自然规律去保护自然,结果只能是破坏自然。
如何顺应自然?关键在于自然给我们的容量空间。建设生态文明,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、以自然规律为准则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。所谓承载能力,最终制约是自然容量空间。我国地域辽阔,气候差异大,区域容量空间分化明显,形成了我国相应的社会经济基本格局。西部地区环境容量低,自然生产力低下,难以承载大规模城镇化、工业化。东部地区一亩土地的环境容量水平,可能超过西部地区十亩甚至一百亩。顺应自然,不能为了地区均衡发展,不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,向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转移资源密集型制造业,搞城镇化、人工绿化,浪费财政资源,破坏自然环境。
工业文明理念下的技术,并不完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。生态文明的原则,是要顺应自然,尊重自然规律。生态文明原则所要求的技术,以顺应自然为前提。例如,提高能效不是没有止境的,即便是可再生能源,也不可能是无限的。例如光热或光伏利用,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量是一定的,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,提高其利用效率。这就意味着,工业文明的技术,一部分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兼容,一部分可以借生态文明理念加以提升和改造。顺应自然,遵从自然容量空间的刚性约束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。而美丽中国所要求的,不是让自然容量空间满负荷运行,而是要留有一部分空间余地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,还要有一部分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。
建设美丽中国,需要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,按照自然容量空间范围,发展经济,改善环境。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和水平已经超出自然承载能力的地方,需要“三管齐下”,减少环境压力,逐步达到顺应自然、回归到自然容量范围以内。一是要合理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水平。退田还湖、退耕还林、退田还草,减少载畜量,效果最为直接,但是受到的约束或阻力也可能最大。二是要着力提升技术水平和改进体制安排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同样的投入,产出提高一倍,甚至更多。对于干旱缺水地区,如果培育推广抗旱品种,或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,则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对资源环境压力的情况下,也可以提高产出,满足社会需要。三是给自然以修复空间。长期以来的城镇化、工业化,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,使得自然环境已经难堪重负,退化严重。保护自然,必须是顺应自然的保护,必须避免违背自然规律的“修复”。在缺水地区美化环境,显然不能选用高耗水的草坪。在干旱地区只适合草类植物生长的地方植树造林,实际上是破坏环境。
建设美丽中国,必须是顺应自然的美,这才是真正的美,可持续的美。许多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,为了“美化”环境,采用工程手段建设大面积的人工湖,不仅成本高昂,浪费水资源,与自然环境不协调,而且由于水源不能保证,这样的“美”不可持续。许多地方搞超大广场、超宽马路,毫不吝惜地浪费宝贵的自然容量空间,破坏自然美。要知道,人工建筑物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可逆特性,一旦形成地表景观,要恢复到自然生产力水平,至少也要数百年时间。中东产油国家的一个城市,人工建筑高大、宽阔、气派,人造的城市天际线,不亚于伦敦、纽约,但是,由于缺水,鲜有绿色。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,一旦开采殆尽,这些“美丽”一时的人工建造物,将因没有以水为约束的自然容量空间而失去价值。
自然是我们物质财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人造资产并不能完全替代或取代自然资产。只有顺应自然,才能有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。顺应自然,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,也涉及全球生态安全。可持续的和谐世界,需要美丽中国!(作者:潘家华,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)